👋 你好,这是「独立开发的100个思考」第1篇内容。
提到用户具备两种需求,很有可能会想到刚需和非刚需这种分类,但简单空洞的二分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在不同场景下刚需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同一个用户在相同的场景里,也不同。
看个例子
逛超市的时候,经常是选购完了要买的东西,还会去逛逛别的货架,看看有没有自己可能会需要的东西。走到零食货架,就会联想到窝在沙发看电视的时候需要点什么让嘴别闲着;走到乳制品货架的时候,就会想买点酸奶回来做水果沙拉;走到收银台的时候,就会顺手带点排队时候看到的小东西。回到家之后,会因为忙到没时间或者要减肥,零食根本没拆开,酸奶也放在冰箱里面过期了,还有很多破壁机、豆浆机,因为买的时候想象很美好,最后也是挂到了闲鱼上。
换个角度,晚上跟小伙伴一起到了常去的饭店门口,发现要排队很久才有位置,这时就会面临两个选择:排队等或者换一家。排队等就不做讨论了,选择换一家就明显不是我的根本需求,我的根本需求是要吃这家的招牌菜,当换一家的时候我的需求就成了仅仅是吃饱饭。
再换个角度,很多人蜂拥去看电影,并不一定是电影好看,也可能仅仅是追星;很多人去和某个品牌奶茶,不见得有多好喝,可能是因为送小礼物或者半价;很多人追捧某个产品,可能不是产品力多强,可能就是抄了一线产品后价格做到了最低。
这类例子数不胜数,生活中太多有迹可循。那回头来看,用户的选择你的产品,是因为你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吗?不见得,可能仅仅是情绪价值得到了一时的满足,但归根结底的功能价值为零。
再来看个例子
之前我所在的公司楼下有一家早餐店,价格要比其他早餐价格贵一倍,而且天天早上排队,但这家店的环境干净,服务很舒服,东西馅大也好吃,提供免费的柠檬水。有时候我觉得太贵,会选择去别家早餐店吃,这时我发现别家要么餐盘不干净,要么东西味道不稳定,更有甚者提供的餐纸一碰就碎,最终我还是会回到比较贵的早餐店吃饭。我的需求看上去似乎是吃饱饭,但实际上是干净、卫生、就餐环境舒服,东西品质稳定。
做互联网产品也一样,用户提出的需求,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就好比说笔记工具,用户可能用过很多笔记工具,在体验新的产品时候不自觉就会跟其他产品比较,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给开发者提出很多需求;另外,用户会选择你的产品,也不是真的需要,可能就是出于好奇想来体验一下,而你的产品只是探索中恰好碰到的那一个。如果把流入的用户错误地认为是忠实用户,而且完全听从用户的想法,很可能就会陷入错误的判断之中,错误理解用户需求导致战略方向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