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低成本做一款睡后收入的产品


独立开发的100个思考

职业发展的局限性

我们从事的职业大致可以按照服务对象分为两类,toC 和 toB。

toC 的职业倾向于服务用户,职业早期会相对比较辛苦,需要积累很多知识和资源换取晋升的资本。平台的高度决定了个人发展的上限,很多著名医生、律师、教师等等都曾有过大平台的工作经历。

toB 的职业更多是在服务就职的企业,早期会很爽,个人的能力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由于不需要直接面向客户,相对于 toC 的职业早期收入高且工作轻松,这类职业包括:程序员、会计师、机械师等等。

前者虽然在职业前几年会比较苦一些,就是所谓的熬资历,但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有效地积累社会资本,年龄越大积累的资本就越多,社会资本滚雪球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后者由于被封装在企业内部,早期会因为自己能力所注入的力量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但工作中接触外部的机会很少,社会关系网络比较小,抗风险能力就远不如前者。

而工作又是人接触社会、实现社会行为的最根本的方式,工作中的范式和伦理会从底层构建出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并非在自己不满意的时候,换一份工作或是自己当老板就能解决职业发展的问题。

在黑天鹅事件频出,工作保障越来越不可靠的现在,应当就像两条腿走路一样,我们需要在职业发展的前提下,另外寻找一个适合于自己项目长久地运营下去,在抵御风险的同时避免被职业限制住自己

找到你自己的独特性

我有一个暴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独立的思考,每个人的意志取决于他过去的经历,会受到外界来自人际关系、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原生家庭等环境的影响。借用马克思的话,就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可以说,在任何阶段都会遇到职业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除了你自己,没有人比你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做取舍。

独特性是个人价值的根本,你能在工作中给别人提供更优质的情绪价值,你就比别人在工作场景中更受欢迎,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你不必去寻求集体给你带来的安全感,也不必担心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你本身就不是另一个谁,你的经历组成了完全独特的你。

在小红书随便一搜就能看到很多个人项目成功的案例,不能看到别人做成了就去跟进,前面说了要长期持久地运营下去,因此要契合自己喜好和资源,项目是否适合于自己仍需要进一步深入。

你可以回顾自己曾参与过的项目,哪些做得好,哪些方面自己得心应手。一件事情做成了,经验就可以迁移,可以直接就能拿来就能用。找到那些曾经公司为你支付了成本的经验,把它们组装起来,缝合怪也不要紧,在项目徐徐推进中缝合怪也可以打磨成变形金钢。

启动项目最低成本的方法

不要做没有把握的尝试。

这里所谓的没有把握,不是指你对于项目的把控程度,而是你的投入产出比能否配得上你的准备

在传统的思维惯性下会认为:要像 Apple 公司一样,必须先打磨好产品再推给用户,唯有这样用户才能感受到诚意,在一瞬间惊艳全场。

然而,打磨产品就需要投入巨量的时间成本,如果打磨差不多了结果是没有被用户所接受,发现是自己臆想出来的需求。打磨产品的这段时间就成了沉默成本,需要全部由你自己来承担。没有成功的尝试,经验是无法积累起来的,此时机会成本就变得非常高。

你的独特性决定了你不是 Apple ,你可以有你自己的行事方式,且 Apple 的方式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你可以把事情倒过来,尝试一下先把产品卖出去,再投入时间研发,把风险前置。知识付费通常就是这种套路,先花一天时间精心做张海报出来,在各大平台推广出去,看看有多少用户会主动分享和下单购买,然后根据实际的营收来调整渠道和产出。

顺着这个思路,不仅仅是知识付费,任意产品都可以先做出 Landing Page 发出去,拿到真实的反馈再决定要不要投入研发。

产品的研发和打磨成本是固定的,无非是在前面还是后面的问题。

做什么产品好呢

无论你的个人项目要做什么事情,最终落地一定要产品化,因为只有产品化才能产生规模,才能让你一次性服务多个用户,达到一次性投入反复收益的目标。

其次,你的项目一定要轻,不要想着一上来搞个大的,能吃透一个场景对个人项目来说就足够了。

既然你已经找到自己的独特性,那就从自身出发,同时挖掘供给和需求两方

作为需求方,可以探索自己在哪些长尾场景中效率低或者遇到困难,通过观察他人和网上检索,找到需求的共通性;作为供给方,想想你能为这些遇到相同困难的人,如何提供你的解决方案。

你的产品不一定需要写代码。如果你的专长如果是写作,那就可以通过写专栏来实现产品化;你的专长是解决方案,就可以借助其他的平台(比如 notion / 飞书)搭建一套工作流;你的专长是思考和沟通,可以考虑录制播客作为你的产品。

产品有了,就要考虑如何获取流量,产生复利效应。

没有复利效应的产品不适合一边发展职业一边经营自己项目的情况,你的产品应该是能够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也会频繁出现论坛的讨论话题上面,在巨大的长尾流量面前复利效应就十分显著。

不要以为在 AI 时代传统的流量机制就失效了,互联网的核心流量仍然是集中在搜索引擎中,做能够带来复利效应的长尾项目。

推荐阅读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