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为什么你越是努力越是没有回报?


01

我们会习惯性地沉浸在当下社会的一种「效率美学」里,对外物价值的判的断落脚点是在效率认识上。像是性价比、事半功倍等这些常用的词汇,早已逆向塑造了我们大脑对于效率优先的底层认知。

然而,效率一词并非是个人主观上总结出来的,更多是受到外界价值观的影响。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出版后,陆续在不少细分领域都会出现了公认的效率模型,我们所做的效率选择,只不过是在这些模型基础上,从结论而非自身出发。

如果你是一名学生的家长,你自己可能比较佛系,不过在面临给孩子选择学区的时候,你一定还是会去看所在地区的学校排名,争取挤进公认的最好的学校。

无可厚非,我们都希望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用低投入撬动高收益。但这种根深蒂固的取巧观念已经是反客为主,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在从外部的结论本身出发,只关注事情短期的效率,忽视了事情天然存在的复杂性。

吃东西先去看点评、看电影先去查豆瓣、网购先浏览评论 … 对于一件商品,不同的人应该会有不同的用途。现在我们似乎更喜欢,简单粗暴地把他人的效率标准迁移到自己的场景中,在别人买买买的节奏里面跟风,忽略了作为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个体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

换句话说,这种压缩了具体场景的效率的评价方式,根本上是一种偷懒,是在为自己缺乏「主体性」找借口。就如同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明明是自己创业做项目,却要去从所谓的「赛道」「品类」角度出发,用商业评论的结论作为自己最一手的调研数据,这不就是本末倒置么。

这种有毒的效率观念,就是你为什么一直努力而不得的原因。

02

借助于「主体性」的视角,我把努力的作用对象简单分为: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

在外部系统中,你的努力范围永远受限于他人制定的规则中。每一次外部系统对你努力的奖励,都是在加强你对外部系统的依赖性。学历、职位,或者是消费能力这些都被视为外部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在不断地要求你追求更高级的位置。

规则制定者也会用效率评价你,只要你的效率让他满意,你就被归类到更有能力的人群中,他们不在乎你付出了多少。而更多的情况,是在完全以效率评价的不可靠的外部系统中,即便付出里努力也无法得到公正的评价,即便是努力也无法获得规则中应得的回报。

你的存在同样被压缩成了「效率」。

就如同大西洋月刊今年六月份发的一篇名为 You Might Be a Late Bloomer/你可能是个大器晚成的人 的文章中讲述的:

Extrinsically motivated people tend to race ahead during young adulthood, when the job is to please teachers, bosses, and other older people, but then stop working as hard once that goal is met. They’re likely to take short cuts if it can get them more quickly to the goal. 

外在动机型的人在青年时期往往会争先恐后,他们的工作是取悦老师、老板和其他长辈,但一旦达到目标,他们就会停止努力工作。如果能更快达到目标,他们很可能会走捷径。

当你脱离外部系统之后,你在之前外部系统的全部努力就会白费,你的努力这时会变成一种成本,在这个系统中付出的成本越多,因沉没成本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得你越不可能离开系统。

你不可能一辈子都只接触一种单一的规则体系,你应该尽早的转移到只为自己搭建的内部系统中来,摆脱外部系统的侵蚀。

斯多葛主义学者塞涅卡(Seneca)说

If a man knows not which port he sails, no wind is favourable.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往哪个方向航行,就永远不会有顺风。

即使是你有最顶尖的航海技能,在外部系统中永远都是给他人当司机,你的技能是在不断地被规则制定者所消费,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没有自己人生目标的匮乏感。

詹姆斯·卡斯(James Carse)出版过本书叫做《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内部系统跟无限游戏很相近,没有明确的规则和条件,是以延续游戏为目的,他人制定的规则若对我无用,那就没必要在他人的游戏里继续。

效率的意义开始从外向内收缩,你会去关注每件事情所能给自己带来的效益,重新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效率美学」。

因此内部系统的玩法,不会去比较这一轮游戏后谁能赢过谁,而是谁能一直留在牌桌上,同时如果你不再以跟别人竞争为目的,牌桌上只会留下你,和昨天的你。

就如同彼得·蒂尔(Peter Thiel)说的

Competition is for losers. 

只有失败者才会去竞争。

你无需努力内卷竞争,去获得外部认可的「勋章」,也无需在他人的效率评判里浪费时间。

03

去年李佳琦在直播间那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33 为什么你越是努力越是没有回报?插图

这句话显然站在了社会的「效率美学」角度上,其背后的含有是你努力了,就能得到工作,79元的眉笔是普通人的正常消费。社会在借助于社会对于效率美学的认知,让更多的人在 努力工作 -消费 的循环里不停地转圈,让努力与钱挂钩,让欲望与消费挂钩,最终剩下的都是被抽干后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穷人。

《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书中认为,在内部系统中构建稳定的内核、警惕他人的欲望是十分必要的。

外部系统的效率评价机制随时在变,你认同了,就会不受控制地一起跟着变,来自于外界的欲望、态度、价值观都会成为你的效率美学内核。

唯独有自己的独特而又稳定的内核,寻求联结,寻求内心的滋养与丰盈,不必再为了努力获得别人的关注去迎合别人,也不需要在别人制定的系统中照着他们的规则努力,意义感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努力的意义是给自己带来富足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