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不要作第一,去做「唯一」


01

为什么会普遍存在35岁失业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原因,是资本主义与教育制度的合谋。

他们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学好一项手艺,毕业后才能够找到份工作赚钱生活,像其他人一样。

他们同样也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手艺,找工作的时候就会因为缺乏经验,成了社会上光是活下去就需要拼尽全力的人。

赤裸裸的现实,就是到了35岁的时候,学到的知识过时了,也到了无法拼命的年龄,资本与教育制度合谋的镰刀毫不留情地挥下去。已经异化的他者,会麻木不仁地站在那边,指责被镰刀割掉的人。

02

我在推特上读到一句话

24 不要作第一,去做「唯一」插图

厂子里对你的要求只是拧好螺丝,于是就你就会把拧螺丝当成了毕生的事业,钻研一天怎么能拧更多,怎么能做到厂里的拧螺丝能手。

这是你长期以来思维上的路径依赖,你所拥有的只是手上拧螺丝的手艺,可能就是在厂子里比别人好那么一点。

你永远在跟厂子里的其他人比较,保持自己拧螺丝手艺最好的称号。你的竞争空间永远只在厂子里面,也永远离不开拧螺丝这个工作。

厂子终于送了你一面小能手的锦旗,也给你发了不少的奖金,认可了你拧螺丝小能手的地位。

但你不知道的是,市面上自动拧螺丝机器越来越便宜。后来,当便宜到只需要你三个月工资的时候,厂子就毫不留情地裁掉了你。

离开了厂子的你,在寻求工作机会的时候发现,也有很多其他厂里的拧螺丝小能手也跟你一样再寻求新的机会。你就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期望收入,打算从成本上竞争。

但你还是没有感受到,最大的问题是你脑子里只有拧螺丝,所以你看什么事情,都是拧螺丝。你所能总结出的唯一经验就是:无论什么代价都要保住拧螺丝这个饭碗。

03

互联网行业35岁「毕业」已经成了行业里众所周知的秘密。

公司里一名35岁员工的薪资,可以招到3名应届生,不仅促进了社会就业,还降低了企业成本,付出的成本只是辞退一名员工。

之所以会被裁掉,公司的说法是完全跟不上技术的迭代速度,在35岁的年龄时,还是匹配着25岁的能力,被裁掉也是弱肉强食的法则的根本道理。

步入工作,几年时间掌握了工作技巧,在公司有了一些资历,参与了几个大项目,就凭借着自己是项目的核心人员,开始摸鱼划水,玩办公室政治,沾沾自喜认为赚大了,常年没有精进,还是拿着七八年前的那些技术和思想去解决问题。

互联网从业者与实体经济从业者,相较之下存在一个很大的弱势,就是极度缺乏社会资源。即便是阿里年薪百万的高级工程师,在社会资源层面上,都能被刚毕业三年的学校老师,或者三甲医院的医生直接秒杀,公司的空间环境,就是互联网人所能触达到的上限。

所以一旦遇到了裁员,首当其冲的就是35岁,能力单一的人。他们被裁员后,也会由于缺乏社会资源、知识技能落后,寻求新的机会时,与拧螺丝的厂工,并无二异。

04

世界上不缺厂里拧螺丝钉的第一名,也不缺少技术总监/项目经理,缺少的是能同时拧好螺丝钉,还能写好代码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读计算机的人那么多,真正出来做独立开发的人寥寥无几。

「别人家的孩子」是在小时候我们就要努力超过的对方,他是班级第一名,那我也要考第一名。不过,第一名的位置只有一个,还有很多人对这个位子虎视眈眈。你拿到第一名,其他人最好就只能拿第二。换句话说,就是赢家赢来的东西,都是输家输掉的。

这是在农耕时代,因为生产力上限所产生的固定思维。社会通过排名来分配资源,有限的资源,多分给了第一名,那排在后面能拿到的就会越少,这就进一步刺激了内卷现象的出现。

大家都在拼命想办法去做「第一名」。

还有一种人,他们不会抢着去做第一名,他们会想办法去做那个在组织里不能被替代的人。好比上学时候,学习一般但篮球赛能给班级拿奖的同学;好比平日业绩一般般,但在团建的时候号召力很强的同事;好比代码写的中等,但能挖掘用户需求用自己的技术匹配市场的朋友。

在原本的专业上,叠加另一项能力,逐渐缩小、聚焦,直到你能成为这个领域里的「唯一」。这时你也无需内耗去争第一名,你要做的也只剩下做好自己。每一次的努力的成果,都不是从别人那里赢来的,无需考虑如何取胜,也无需担心来自别人的竞争。

在很多独立开发的手册里,都会提到「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场」这句话,你的利基市场,就是你多项能力叠加所诞生的「唯一」的领域,你所叠加的领域越是细分,所能提供的价值也就越独特,就能提供社会上想要但一直没能得到的产品。

你发现了自己的唯一性之后,就会感到厂里要求只拧好螺丝的工作内容非常无聊,想去争夺拧螺丝小能手的想法就是在浪费时间。

你的唯一性,会创造原本数十倍的价值,但你不得不受困于这个狭窄的空间,做单一的工作,你会意识到你的时间被资本主义和教育制度联合剥削。这时,你只存在两个选择:red pill 拧好螺丝,相信拧螺丝永远不会饿着肚子; blue pill 叠加能力传递只属于自己的价值,但有失败的可能。

延伸阅读

时间本质上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渠道

找到「手感」要比做好事情更重要

把一份时间,卖出去多次

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关注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