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即交易


互联网应用

之前我用一个比方提到过知识的交换:

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香蕉,我们两人交换后,我有一个香蕉,你有一个苹果;
而如果我持有一个想法,你持有一个想法,我们交换后,每人都有两个想法。

这仅仅是一个静态的例子,在这交换背后,应该是有某些具体的逻辑在里面,就是,为什么我要跟你交换。

把上述思考放到做产品语境中,问题就会变成:用户为什么要使用我的产品。

如果问题的答案过于模糊,可以先放一边,先回想一下,你在吃午餐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选其他的档口。

用最基本的经济学方法可以得出,你选择吃面条的成本,就是吃饺子的成本 + 吃麻辣烫的成本 + 吃炒菜的成本 + 走到面馆的成本。也就是说,吃面条的效用要远高于吃其他午餐效用的和的时候,你才会选择吃面条。

当你坐下吃到第一口面条时,午餐交易已经结束,你支付了一般等价物(货币)+ 成本,档口支付了货物(面条)。

而你午餐的选择之所是隔几天吃一次面条,而不是连续好几天都在吃面条,是因为吃面条的边际效用在递减,当效用低于你所要支付的成本的时候,你就不会选择吃面条。

再回到刚刚的问题,用户之所以会选择你的产品,当然也是基于上述逻辑。在特定场景下,你的产品的效用远高于其他的产品时,用户会支付成本(下载/安装/使用)来达成交易。这时,用户使用你产品的逻辑是成立的。

促成这个交易的因素有三个:1.场景,2.效用,3.用户。

将上述三个因素排列组合,就会有以下几种负面的描述:

  • 有些用户并不觉得你的产品有用
  • 部分场景你的产品并不适用
  • 一些用户不存在使用场景

借助于这个梳理,再去分析产品时,可以从不做什么入手,砍掉非目标用户和功能;再从场景入手,找到最为契合的使用场景和需求。这部分属于做产品的基本功。

产品中功能的集合,组成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卖点。

当产品准备好了,但用户还没过来点单,也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流量。为什么开店都喜欢在商场或者景区?因为人流量大,就能放大用户需求,建立交易杠杆。你需要的是围绕着预设的用户画像去寻找流量,并在过程中通过测试法不断校准和修改画像。

产品本身就是用户与你在寻找用户契合点中所不断迭代出来的。

从逻辑上讲,除了支付方式有差异之外,做产品与卖拉面没有太大的不同,产品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