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就差一个程序员了,这句话放到现在的语境就变成了:有了 AI 现在就差一个项目了。
AI 编程群里的不少朋友找我聊天的时候,最多的话题就是聊聊现在做哪个项目更赚钱。
于是,群友们找我聊的项目,开始天南海北的,从 B 端到 C 端,从社交到游戏。好像是有无数的项目和机会在眼前,随手抓一个就能做得风生水起。
我虽然是好言相劝,今天劝住了,过两天看到有意思的产品,就会继续来聊。
02
如果你接触过投资人,就知道在跟投资人沟通的时候,会面临一个灵魂拷问:这个项目为什么是你来做。
换句话说,就是这个项目为什么别人做的就不如你。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你要投一个项目,用了什么技术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创始人的背景与项目的契合度。
这个问题也非常适合你在遇到一些项目时,自己内心的提问。
就好比,如果马斯克再创办一家新的汽车公司,我就算挤破头也要去抢到投资的机会,他做什么我不管,因为他的背景提供了可靠的信任,那么马斯克就会比坐在我旁边写代码的同事在坐汽车项目上更可靠。
所以说,投资人投的是你在行业领域中的认知、积累的 know-how 还有棘手问题的所有细节,也就是你对于行业、用户、需求的全部洞察。
03
恰如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所说的,现场有神明。
在稻盛和夫78岁时,受日本航空公司委托,来解救这家已经在破产保护期的公司。他周围不少人都在劝,希望稻盛和夫不要接受这份委托,以免让这家难以翻盘的公司搞得晚节不保。
但他还是接受了这份委托,在接手的第一年实现了扭亏为盈,赚了2049亿日元,并在两年后重新上市。
在这期间,他做的事情并不是爽剧里面动辄几百亿美元的融资谈判。他深入到飞机的一线,从飞行体验的舒适度、服务满意度开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在用他的京瓷哲学重新塑造。
日航的翻盘,本质上是对于航空业务的深入到骨髓的理解。
同样的故事,在所有成功的公司中反复出现:星巴克前CEO舒尔茨亲自当服务员磨咖啡端盘子,提出了“将心注入”的经营理念、腾讯创业之初马化腾亲自陪聊寻找更好的用户体验、奈飞早期邮寄光盘的业务打磨了数十遍 …
只有你在把手弄脏时才能发现到存在的问题,也只有手脏了才愿意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04
项目是生长出来的。
项目是从你对行业、领域的 know-how 以及遇到的问题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
你解决的问题越多,对行业理解地越深,生长的土壤就约肥沃。
如果你撇开自己的优势,漫无目的地寻找一个看上去似乎靠谱的项目。试想,如果这个项目别人都能做,为什么你就能做成?谁都能看到这个项目和机会的话,那为什么你能抓住。
几年前我在做笔记 App 的时候,曾有国内知名的投资人跟我聊了好几个小时。
他们问的最多的,是我对于行业未来的看法。
看法这个词很主观,一千个人里面有一千笔记工具,我能否把项目做成,就取决于我对整体市场的认知。
05
把项目抽象来看,不过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
而你所能看到的项目只是输出,是结果,是用户对结果的评价,你看不到的是输入和处理,而往往项目中这两个环节是做得最重、最厚的部分。
我曾在专栏里面提了无数次那句话,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
视角决定一切。
把自己当作项目的核心资产,而非简单的项目执行人。
–> END
💡 「独立开发方法论」开通了免费试读。
在这个付费专栏中,你会获得一份独立开发早期的排坑手册,你可扫👇二维码试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