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时间不仅是朋友,还可以是「杠杆」


01

机会成本,你是在做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项中最大的收益

举个例子,你在面临上班还是创业时,选择去做生意,你的机会成本就是你所能拿到的 offer 的最高薪资。

而你每天都会做出无数选择

  • 上班空闲的时候,我是摸鱼,还是读几篇文章
  • 是中午在公司楼下散步半小时,还是回工位躺椅子上玩游戏
  • 晚上吃火锅,还是吃两个包子 …

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会有成本,我今天写一篇公众号,付出了打磨产品的时间成本。

这些看上去似乎没有关联的独立事件,在背后都会跟随你的选择,产生很强的关联关系,事件只有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前一个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接下来的选择。

我敢说,现在的当下的你,就是五年前你所做出选择的结果。

就拿所有人都会经历的相同事件 — 高考来说,高考前的选择暂且忽略不计。

上哪所大学、念哪个专业的选择对你至今仍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你也应该回忆起来,大学里每一年课程的选择,实习、校招时岗位和公司的选择,工作地点的选择,面对加薪和跳槽的选择 … 这些「大事件」都是从你选择的大学作为起点,没有这个选择,后面的一切都不成立。

而且当你是选了另一所大学,或者念了不同的专业,你就会遇到完全不同的选项,就会有一个跟现在完全不同的你。

你可能会觉得,上面提到的这些事情本身就是强关联的,遇到重要的事情自然是需要提起十二分的注意力来。

我可以再换个说法,你前一天晚上选择晚点睡觉时间,会影响着你第二天上午的状态,你的状态继而影响着你的绩效,你的绩效影响着你的收入,收入低了你情绪就会更差。这一系列看上去是非常经典的「滑坡谬误」,但这里面你还是有选择的,你可以选择早睡,可以选择请假,可以选择买咖啡,可以选择会议推出,可以选择加班 … 而如果你前一天晚上选择了早睡,第二天的选项就完全不同。

所以,你做的每一个选择的成本,在于未来因为之前的选择而不得不放弃的其他机会,不仅仅是眼前所能看到的机会成本,还在于在这个选择之后未来的机会成本。

02

早在17世纪,荷兰人用24美元的等价物,从印第安人手里买下来了整个曼哈顿岛,后来曼哈顿岛被英国占领后,改名为纽约。

你可能听说过这个故事,很多投资的课程里面都会有那这个案例来讲。

但你只要会数学,通过简单的计算就会知道,这并不是什么好买卖。

因为当年24美元买下纽约的机会成本,放到今天是买下整个美国

这当然不是开玩笑,假如400年前我有24美元,投资在股市里面,保持每年6%的收益率的话,谁也不会想到,到今天我手上会有30万亿美元,你要知道2023年美国的GDP也才不到28万亿美元。

在时间的作用下,每个选择的机会成本都被无限放大

30万亿美元这笔巨款,可以用我们熟知的一个词「利滚利」来解释,也就是第二年的利息按照前一年的本金与利息的和作为新的本金,不断地向前滚,在经济学这个词叫做「复利」。

03

每个人确实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但每个人的24小时所能做的事情质量参差不齐。

我观察到,效率高的人并不是通过节省睡眠时间、内卷的方式来用增加时间的投入提高效率。在时间利用里面,有个很关键的,人为可控的因素,它决定着单位时间的产出质量

单位时间的投入,同时投入这个关键因素,在两个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你可以只花少量的时间,就能产出别人投入几倍于你的时间相同的结果。

这个关键因素是注意力。

你控制不了时间,无论做什么,即便是发呆,也需要消费时间。但注意力是你所能完全控制的,你把你的注意力投入在什么事情上,这件事情的效果就会成倍增加。

27 时间不仅是朋友,还可以是「杠杆」插图

你把注意力分散在所有事情上,既想刷短视频,又想玩游戏,还想把工作做好,就是在痴人说梦,因为你的注意力每天就那么一点点,用完了就需要用高质量休息来恢复。

正所谓你同时去追两个兔子,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一个都抓不着。

都说每个人的24小时不一样,那是因为聪明人都知道时间是不能被管理的,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注意力投入到重要的事情上面,一次一次地投入,一天一天的积累,通过每次选择不断地降低机会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放大复利效应。

24美元变为38万亿美元的故事,是受到客观市场利率的影响,而你注意力的投入产出比是不存在上限的,可以是6%,也可以是600%。

04

「选择大于努力」只要有过经历,就会觉得后悔没早听到这句话。但这句话前面,还隐藏了一句前提条件:在努力的基础上。

现实就是这样,你不努力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社会很鸡汤的地告诉你后半句,让你自己去琢磨前半句。

不过,我也看到了很多人即便是很努力,也最后没有获得努力的结果。当然这可以归结为没有做好选择,每次选择加上时间杠杆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最后把这个人给压垮。你同时也可以说,他的努力是无效的,仅仅是投入了时间,没有投入注意力。

举个现实的例子,很多单位需要「熬资历」,工作年限是晋升的核心考核指标,这种环境里你只需要努力地堆砌时间上去就可以,时间是你晋升所需要付出的必要成本。但作为成本的时间所带来的回报就会很低,在你选择将每一块时间都作为成本丢进去的时候,时间一去不复返,你的成本在减少,由于成本没有产生对你的正向作用,你接下来的选项也在逐渐减少,也就是除了「晋升」别无选择。

这就产生了对「投资」的全新理解,你投入的不再是现金,而是「注意力」,每一次注意力的累加,都是在让你的时间压缩,让你的单位时间效率提高,时间的回报率提高,回报周期缩短,选择多带来的效果周期变短,你会很快看到下一个选项,进而降低每次选择的机会成本。

在经济学里面有个最根本的假设,叫做「经纪人假设」,是说每个人都会有先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做判断;然而,在社会心理学里面,会认为在群体毫无智商可言,只要稍微有点难脑子就转不过弯。

把这两套有些矛盾的理论简单结合起来,就能明白为什么说人天生目光是短浅的,会在长期的安逸和短期的痛苦中,选择短期的安逸,把痛苦留给未来。

所以不难看到,在面临选择时,人都倾向于选择短期对自己最有利最容易的那个。

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你永远不知道,你现在所面临的选择,未来的机会成本多大,换个说法就是,你现在所做的一个微小的选择,在一系列的随着而来的选择里,几年后会不会成为影响你生活最大的那个决策。

不难理解优质的注意力在这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会加速你做事的回报周期,会让你看到更多的选项,可以有加速事情发展的能力。换句话说,优质注意力会有加速事物发展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事情需要积累,而可以积累的事情就会产生复利效应,你的复利效应的飞轮是在十年后还是转动,还是两年后开始转动,取决你注意力的投入,以及在不断的选择中逐步降低机会成本。

延伸阅读

找到「手感」要比做好事情更重要

你可能只是不想上班,而不是真的要去做独立开发

独立开发的捷径是没有捷径

没有规模效应的时候,一切认知都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