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如果你不知道做什么,可以试试 Build in Public


👋 你好,这是「独立开发的100个思考」专栏的第17篇内容。

「干就完了」,是做开发经常提到的一句话,简单粗暴,拿到需求后闭门造车地把东西做出来,谁做的快、谁上线早,谁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但这种方式因为精益方法的兴起,慢慢不再使用,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值不值得投入资源来构建应用。在海外的开发圈子里,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独立开发模式,叫做「Build in Public」,中文翻译过来也就是「公开产品的建构过程」。字面意思就很清楚,就是一边开发自己的产品,一边在社交网站上分享自己的开发的过程感想。我想简单聊聊,浸泡在这个圈子里一年多,对于 Build in Public 的一些想法。

如果你还没有独立开发,Build in Public 圈子是一个密度很高,而且很友好的信息渠道,你可以通过别人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切换到别人的视角,观察别人的做法,总结别人的方法。我常去一个 Reddit 的 subreddit ,就叫做「Side Project」,不少海外的独立开发者会在这发布自己作品的故事,也能找到非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

17 如果你不知道做什么,可以试试 Build in Public插图
reddit – side project

不过我常来的目的并不是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灵感,每看到一个不错的作品,我都会用4个问题来反问自己,如果我处于作者的环境中,是如何发现这个需求的。

17 如果你不知道做什么,可以试试 Build in Public插图1
4个自问问题

很多时候,我在看到别人作品的时候,就代入主观的经验,换句话说就是「来找茬」的,说这个有问题那个功能不合理等等。但这四个问题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角度,先代入到作者的角色中,再去寻求最合适的思路。偶尔我也会把一些想法通过邮件等方式发给作者,通过交流获得很多作者并没有公开的出来的想法,挖掘到更有价值的宝藏。

另一方面,在你的独立开发过程中,会有一种幻觉,觉得这个过程是自己的财富,不愿意跟别人分享。时间久了,就会有一种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错误认识。而这种成功,更大的可能是机缘巧合,靠运气做成了,并不是因为自己聪明、勤奋努力。
之所以产生幻觉的背后,源于无知。越是缺乏跟外界的交流,就越认为自己正确。
这时 Build in Public 提供了合适的方法,你可以把你的想法、问题都发到网上去,让其他人提出他们的想法,集思广益,才能找到更合适的路径。此外,并不是只有你会有相同的想法,你发出来的内容,也会帮助到有同样问题的人。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Twitter看到的一个故事:
国外有一名 Twitter 用户 @pie6k (Adam),他发布了一个把文本自动生成视频想法,就仅仅是这一条推文就获得了37w的阅读量,以及非常多的支持,还有不少「我要付费支持你」的留言,但他并没有投入开发。很快有一名学生 @_justlilian(Lilian)看到这条推文并跟Adam取得联系后,两天内上线了 Landpage,并在 Twitter 发布了原型功能的征求意见,仅凭一条推文,在还没上线就获得了将近2000美金的收入。

17 如果你不知道做什么,可以试试 Build in Public插图2
Lilian的推文

Build in Public 可以认为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也可以借助于吸引力法则,通过你的内容找到受众,他们可以帮你测试原型、提出建议,最后还可以成为最早期的种子用户。

作为回报,你需要持续不断地输出你的内容和思考,在实际的开发中,同时建立起内容产品。重视每个人的知识产出,也不要吝啬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用好了,Build in Public 会是你在独立开发路上最大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