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工具化的大学


高考查分成了现在时下最热门的话题,无数自媒体、短视频都在变着花样不断抬升热度,热搜榜也频频出现xx省份最高分的新闻。

在大众语境中的大学,是一种能实现阶层跃迁的最容易的方法,名牌大学就等于高人一等。

我在不少论坛和媒体中,看到的多半信息都是如何选择专业的提问,还有不少人即便是已经毕业多年,还在热衷于替现在的孩子们指导选择学校、选择专业。大家都经历过高考,所以名牌大学、热门专业、高考分数、C9 学校的的招生门槛,这些话题很容易就能制造出社会舆论的漩涡。

而这些讨论中,都是在静态地分析学校和专业的优劣势,缺少了学校背后多个角色的相互动态博弈分析。学校、家长、学生、社会、政府,这些博弈方对于大学这个特殊而又必要的教育机构,都有着自己的独立的需求。在各方的博弈中,大学既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又要平衡各方的利益,就会有不同的需求满足层次。

而这个层次才是了解一所大学所必要的。

到了学生个体身上,社会的主流价值,对于大学生的诉求却变得非常单薄:尽可能上最好的学校,毕业后去一家好单位。

包括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把学生读大学期间的全部都压缩成了一个简单的目标,把一名活生生的学生的好几年时间折叠成了求职;把对未来的幻想、对自由的追求、对学术的热情等这些比生命本身还要厚重的事情,被僵化的价值观概括为一问题:在哪个单位工作?

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毕业后个体性的消失。

在当下语境中的大学,工具的意义要远高于其他。

大学学习的知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从大学出来的学生是是需要被驯化成符合社会期望的,不被允许具备多元思想的人。当表现出不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时,就会被打上「读书读傻了」「书呆子」「不适应社会」这些标签。大众割裂了读书学习与社会实践两件原本一体的事情,社会实践中会听到是不能完全按照学校教的做事,但同时还会要求学生在学校里乖乖听话好好学习。

大学作为社会工具的特征是从军训开始,给正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改造为服从社会,服从制度,给他们正处于如饥似渴的年纪输入了结构极为稳固的大众价值观:等级制、厌女、优绩主义等等,以确保毕业后人是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

我是比较认可萨特存在主义的观点: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在一开始就被社会认知决定的,所谓的历史传统就是在拿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价值观来优先决定个体的本质。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的本质应该是在过程和经历中被塑造出来的,不应该被社会在时间维度上优先决定,任何人、任何群体都没有先于个体存在和经历的优先决定权。

读大学的存在,也是有优先于读大学的本质。切换下角色,你也是与大学博弈中的一员,也可以借助大学这个工具来实现你自己的目标,大学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