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开发能赚到钱的本质,是认知问题。
产品的性质
早前看到有独立开发者立志要开发100个应用,并且一口气一个月内上线了三款,可谓是卯足了劲,做完一款,就扔到旁边紧接着去开发另一款。高密集的开发,让这些劳动只是为了达到100个应用的目标,作者仍停留在自己技能的舒适圈里,因为他一直都在不停地「忙着做」。
而独立开发是要建立在互联网杠杆之上,一次劳动重复获益。
要我看,与其做100个应用,不如把一个应用做上100遍。每做一遍都积累行动的认知,用前一步的结论放大下一步的行动,产生复利的效果,让产品具备持续变现的能力。
之前专栏中有多篇文章讲到过,产品有三个根本的性质:
- 产品即价值本身
- 产品即交易过程
- 产品即变现通道
卖产品只能赚到产品价值本身的钱,无法产生持续的交易和变现。要实现持续变现,我有一个定位、持续产出、单一场景价值最大化的框架可供参考。
定位:让产品有特点
独立开发第一步要给产品明确的定位,它决定了你能服务哪些用户,解决什么问题。
产品定位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利基市场,或者定义一个功能,还要明确你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的不同。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产品定位是要找到你的产品能够提供独特价值的领域。
阿里巴巴的定位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定位明确了阿里巴巴的目标市场是双边市场,既服务商家,又服务消费者,也决定了阿里巴巴不会去做自营生意;生椰拿铁通过满足乳糖不耐受人群的需求,与传统拿铁区别开来;拼好饭则精准地定位于对价格敏感、对食材要求不高的群体,达成了平台、商户、食客三者的共赢。
定位同时也决定了,你的产品可以是App,可以是 SaaS,也可以是一个公众号、一封 newsletter。
一个好的定位是在长尾市场中形成差异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持续产出:通过迭代积累认知
持续产出是验证和巩固定位的手段。
你有一个好的想法,要落地成面向基本需求、用户群体、产品形态的原型,才能解决跟用户「语言不通」的问题,实现有效的沟通,传递你独特的定位。
确定了定位后,往往还不确定用户对此定位的意愿,此时你需要不断地摸索。一是迭代出产品的最核心能力,二是每次迭代都要做一些微小的测试来获取用户对不同功能的态度。
每次迭代,都会在这两方面积累必要的认知,构建起够产生复利的认知资产。
单一场景价值最大化:深度聚焦
产品最终将会被场景取代。
用户需求的本质是场景,不同的场景存在高度差异化的需求。
同样是读书,在家时需要舒适的沙发和适当的灯光,而出差时则需要降噪耳机和 Kindle 。场景不同,需求也不同。产品是手段,同一场景中可能存在多个产品的组合,才能获得提供最佳的阅读体验。
此时,在定位时产品的形态价值差异就被放大,即便是相同的需求,在不同场景下被细分成了多个产品。
你刷微信时看到海底捞公众号推了条新品的消息,你读完下意识地就会在美团看一下优惠券,在大众点评看下新品的口碑;到店后,你扫码登录看看自己账户积分能兑换什么,然后手机点餐;最后上菜了,再享受优质的服务和美食;离店时送的小零食,放在家里还能不断地看到海底捞三个字。
场景给了用户一套行动的顺序和规则。体验在每一个场景里面不断地加强,你感受到的不再是单个产品的体验,而是由产品组合而成的体验。用户只会选择契合场景体验的最优产品,根本不存在第二选择这种说法。
如何变现?
变现需要有两个支撑
- 有可供于情绪交易的市场
- 产品及开发者的信用
以做读书产品为例。有个专门做读书内容分享的公众号,作者也算是做到了小有名气,而且定期更新的文章质量不错观点也比较新颖。同时,还提供了付费读书社群 — 30天共读一本书 — 30块钱加群,买书费用自理,加群的用户可以一起读书,在群里交换想法。
这个读书公众号满足了变现的两个基本条件:既有交易的市场(读书社群),又有信用(小有名气且观点新颖),社群的门槛(30块钱)就是价值变现。变现又支撑起了作者的持续高质量产出,观点新颖的文章可以免费阅读又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信用(粉丝数和个人IP),扩大了读者群体,提高了情绪交易市场价值。
看到这里不少人也会觉得读书社群有啥难的,谁都能赚到。这种逻辑与现在都进入小红书赚钱的想法相似度极高,以为别人能赚到钱自己也行。然而,既没有可供情绪交易的市场,也没有信用积累,想零基础赚钱必然是天方夜谭。
变现一词的意思是将资产换成现金,在独立开发中认知就是你的资产。如果你还没有足够的认知,就去交学费,就去自己去摸索。
劳动力杠杆与互联网杠杆的差异,就体现在认知资产中,能做出爆款的往往是在此之前积累了充足认知的厚积薄发,从来都不是靠「忙着做」来达到。
认知,才是你做事的真正底牌。
<- END
本专栏「独立开发的100个思考」其他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