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AI 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取代程序员的程度。
在没有 AI 之前,人类的代码是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敲下来的。
前几天有个很火的推文

不用 Cursor。
不用 Windsurf。
也不用 ChatGPT。
他就坐在那儿。
纯手动敲代码。
简直像个疯子。
如今,AI 把我们变成了任何想法都想速成的人,用 AI 做设计、写文章、商分以及写代码。甚至很多人会把 AI 输出的内容当作圣经,在网上发文章说:DeepSeek 的回答让我震惊了、DeepSeek是这么说的 … 这就意味着,在不少人心中 AI 的答案要高于自己思考的决策, AI > 自己。
阅读和学习的能力原本是在人长期感受的基础上,1000小时理论的力量是不可撼动的,没有人不经过痛苦的学习过程而直接获得经验。
AI 的出现,不仅仅是跳出了流程,而且连学习的投入都省了。
在几年前,就有人就想跳过这种摩擦非常大的过程,发明了一种名为量子波速阅读的学习方法,声称拿起书,几秒钟时间迅速翻过所有书页,就能掌握一本书的精华。而这种根本不靠谱的方法,却被不少学生家长用数万元的价格抢着给孩子报名培训班。一时不知道是骗子太成功,还是傻子太好骗。

用进废退作为达尔文进化论的根本法则,作用于所有生物,但偏有些人想着不做地球人,靠意念和幻想。
前几天我记录了一条 memo

起因是 AI 把我的项目改得一团乱,真的验证了那种,原来只有一个bug,修复了之后还有七个。我停下了絮絮叨叨的 AI,自己读了一遍代码之后发现,每个功能之间基本上都是隔离的,同一个字符声明了三个变量(怪不得会反复出bug),代码是能正常跑起来了,毫无审美可言。
在我使用 AI 的这两三个月里面,深切感受到了不自己写代码带来的快感,给了我带来了更多的时间,但我打内心产生出一种空虚,这种空虚来自于找不到要挑战的事情,身边所有的事情:英文文档的编写、业务场景的梳理、代码的编写 … 都是 AI 做的,工作和生活中缺少了之前的阻力,也就感受不到其中的意义。
我小时候从三年级还是学习书法,直到初中结束。一开始学习书法的感觉就是握笔、行笔、书写都有一种秩序感,熟练了这种秩序感就会内化于心,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提起笔来,身心就会很快的投入到状态中,随着写的越多就发现问题越多,需要学习的也就越多。
主动克服障碍和阻力的过程,必要的认知摩擦,才是做事情的意义所在。
初中物理书中讲,静摩擦力的定义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有的时候会以动力的形式存在。
认知领域同样遵循这套物理定律,阻碍我们向前发展的阻力,有时会转化成动力,所以说必要的过程是绕不开的,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一定会凭实力输掉。
再说回 AI 来,我最终还是尽可能地修复了bug,让我深刻看明白了另外一件事:
你认为重要的,跟 AI 认为重要要的,不是一件事情;AI 认为重要的东西,跟你的产品,也不是一件事情。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