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去哪里,就大大方方地去,理直气壮地去


人生目标

在我的第一份工作中,认识了一位关系非常融洽的朋友。我们抱着对世界青涩的认识,无话不谈。

有次我们在聊未来人生的时候,由于我的确没什么想法,她问我: “你有没有想过,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还不太理解,她补充说“就是你希望怎么过你的一生”。

当时我随波逐流,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见。但这次对话,给了我一股力量,尝试着去接管自己的生活。当我在拿这个问题问她的时候,她说她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想清楚了。

虽然这个问题带来的冲击很大,但我丝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清楚应该怎么去思考这个问题。

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

— 荣格

我从小就被规训,要符合别人的期望和社会规则,必须要“这样”做自己,“那样”看世界。于是,我就跟着社会的标准做选择,活成了别人眼里光彩的样子。

但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

这个问题看上去很宽泛,想要什么?生活、婚姻、工作、朋友、还是什么 …

在我思考后才明白,她是在问,你要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智系统,来衡量世界与自己的关系。

而那些人生大事,在这个答案面前,都显得过于渺小。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位朋友早就结了婚、换了城市、养了猫,但始终是没有离开她想要的东西。

我却一直找不到那个想要的东西。我知道,它不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正是由于不具备物理特征,而无法被具体化,在我心里面就是混沌的。

很巧的是,我在一个纪录片中见到了那个「想要东西」。

在《抽象:设计的艺术》有一段独白:

你开启了这段旅程,你知道这对你很重要,但你不需要知道目的地在哪里。

但你知道,如果你根据这些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情来做决定,不管终点在哪里,那就是你该去的地方。

透过这句话,我看到了不少朋友,辛苦地活在别人眼里,他们买房、结婚、生育。年龄成了人生的标尺,原本有趣的人就因为到了年龄而变得油腻。

我自叹曾在努力寻找那个想要的东西,竟然全然没有察觉到。

遵从内心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朝着「想要的东西」前进,无需顾虑什么,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要从中总结意义。

没错,我想要的那个东西就是 「做自己」

人生没有标尺,尽情体验,所有外界的标准都在试图控制你。

我曾在读到17位80岁的老人骑摩托车环绕台湾时热泪盈眶,也在房思琪的故事里面咬牙切齿,在听到儿子陪爸爸远赴瑞士安乐死时为其打破传统的方法感到勇气可嘉,看到十二怒汉伸张正义时的热血沸腾,有金斯伯格深沉的声音在最高法院里振聋发聩,还有威廉华莱士吼出的 FREEDOM,还有,还有,还有 …

在他人的眼里漂泊一生不值得,你的第二次生命是活给自己的。

如果你能梦想,但不要让梦想成为你的一切;

如果你能思考,但不要让思考成为你的目的;

如果你能与胜利和失败相遇,却能把这两个虚幻者都同样相待。

— 吉卜林 《如果》节选

现在的人总会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不知不觉间一年就过去了。

忘记曾在哪里看到过一项研究,说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活在一个重复而有无趣的世界里面,每天都是重复,大脑自然就会压缩时间的感受。而那些你曾经的闪光的时刻,会在你大脑里永远不会因时间而褪色。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