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etition is for losers.
只有失败者才会去竞争。
— 彼得·蒂尔(Peter Thiel)
有一款很传奇的产品叫做「WD-40」,至今已经全球热卖了 70 多年,只要是存在润滑、除锈除胶等场景,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WD-40 背后的公司靠这台印钞机赚的可谓是盆满钵满。一般的商业逻辑是,在超高的利润中普遍的存在剧烈的竞争,消费者会有多款可供选择的商品,但却鲜有看到 WD-40 的竞争者。
一款价格只有 5 美元的单品,热销 70 年,唯一的可能就是竞争者根本进不来。
- 买一瓶放家里能用三五年,耐用
- 一瓶价格只有 5 美元,便宜
- 必需品,销量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 产品效果非常好
WD-40 的品牌影响力在以上四个要素中相互加强,竞争者根本没有能力在投入巨额的研发和营销的前提下,还能把价格和体验做到超高的性价比,而这就构建起了 WD-40 的竞争壁垒。
还有一个很传奇的产品是 iPhone,它作为商业案例已经被分析了不下数千遍,但时看时新,在竞争的角度我发现一个有趣的论点。
iPhone 用户之所以要比其他手机忠诚度要高出数倍,主要是完整的生态,使得用户在良好的体验中不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数据,Apple 借助于服务和算法进一步地深度绑定用户的数据。比如说,用 iPhone 拍照后会存放在照片 App 中,它能识别人脸和场景建立起动态的回忆,还能使用 iCloud 跨设备查看照片。
在争夺用户注意力上面,也出现了 iMessage / Apple news / Apple music / 备忘录 / 手记 / 地图 等 App,看上去 Apple 有在重复造轮子,但背后的逻辑与上面提到的照片一样,本着最小阻力原则,用硬件交互带来的用户体验上绑定消费者。
如果你不使用 Apple 的服务,就会失去了类似于 iPhone 上面复制文字到 Mac 上粘贴的丝滑体验。而这就是 Apple 的竞争壁垒。
我记得几年前有次在与险峰长青投资人聊天时,他问过一个投资人常用的问题:如何看待你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
当时我的回答就像是毕业论文的答辩,聊迈克尔波特比聊自己的看法还多,也包括了西南航空这种教科书案例。
在聊天结束后,这位投资人告诉我,他们并不在乎我的产品怎么样,而是想通过聊天来了解创始人对于商业有没有深层次的认知。面对这个问题他们更想听到的也不是应对竞争的策略,而是如何能够创造出其他公司跨不过来的关键。
推荐阅读